一边工作一边读研是很好的形式,不给自己设限|优秀毕业生访谈 · 康富泉

时间:2025-07-10设置

M   MPAcc故事分享

      会计、就业、考研

很长时间以来,“精神内耗”、“躺平”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的常态标签。

我们正处于一个“焦虑感”十足的时代与社会,有数据统计,中国年轻人平均每月焦虑3次,每焦虑一次就能点赞捧出一篇”10万+”的爆款帖子。

正因为如此,上海海事大学MPAcc中心推出【优秀毕业生分享】栏目,就“会计行业就业”、“非全日制就读”等大家非常关心的主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需要的同学们!

同时也欢迎更多同学报考上海海事大学MPAcc项目!

  

  

  

  

  

  

  

  

  

  

  

  

01

✦ 实习后我决定考研

MEMORY

大学应该是大部分人最幸福的时光,但当毕业的那一刻,突然感觉到这四年过得比想象的快得多。
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在和老师沟通论文的过程中,老师和我聊起来毕业后的打算,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面临毕业我也暂时没有明确想要去的城市,未来会计就业也大概率就是选择做公司财务或者审计这两个大方向,这也是同学们普遍的就业选择”。
然后老师突然问我:“你想不想去审计实习?”,随后交流了可以先做一段实习感受一下真实的工作,思考之后觉得这应该对我会有很大帮助,我就带着憧憬和对未知的好奇心选择了审计实习。
在上海审计实习的工作日常
在上海一个月的审计实习过程中,我从开始的憧憬逐渐感受到高强度的工作带给我的痛苦,期间我在电脑上新建了一个文本文档用来专门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 这是我理想的生活吗?自己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
审计结束我也马上给老师汇报了自己的收获和感受,纠结就这样转正做下去还是选择考研读书,经过老师耐心的倾听和分析,最后很支持我继续考研。
都说年轻人一定要先去大城市闯一闯,我在高考报完志愿后来过上海旅游,当时就感觉十分向往未来可以在这样的大城市工作生活。
而在这段实习生活的体验后,真切感受到上海的生活节奏虽然很快、但是自己在这里可以迅速提升能力,而且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就业机会很多、信息也很前沿,我认为自己很喜欢这样的职场氛围和生活节奏
但是经过这段实习,对于读全日制的研究生也会存在担心,那就是对于会计行业的就业,是不是尽快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比较重要?
在与老师之前的交流中也知道会计行业的实际工作可能和纯理论的内容还是有所不同,我想尽快投入工作中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既不用脱产的同时、又能提升学历?
思考过后觉得或许非全日制对我来说更加合适,提升学历的同时,可以帮我留在高中时期期待的城市工作和生活,重要的是在工作的同时学习专业知识可以帮助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从决定考研后就开始网上投简历,确定几家面试机会后立刻来到上海,收到几个录用通知后选择了一家综合条件比较好的公司。随后经历考研、面试后,最终选择了上海海事大学非全日制会计专硕,收到录取结果的那天晚上,我在想新的旅程开始了。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晚上

02

✦ 海大带给我的收获

MEMORY

上海海事大学的优势是就读后慢慢感受到的。

  

受疫情影响,研一的线上课程有些无聊,后来疫情缓解,在校园里上课就有趣多了,这让同学老师有了更多机会面对面交流,就比如每次的小组作业汇报都很有意思,大家一起做PPT一起分配研究工作,每一次重新分组都让新的小组成员之间关系更亲切。
在课堂汇报演讲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如何在汇报准备工作中理清研究思路,比如如何表达才能在短时间内让听众高效理解,这对实际工作中的工作汇报都十分有帮助。
更重要的是,学校课堂以及组织的很多专家讲座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真实案例也都可以高效服务于自己的实际工作。比如在读研期间到目前为止我从事的是财务工作,在刚进入正式工作的时候,因为有之前审计实习的经历,所以能够很快地适应。但是仍然有些需要自己摸索和迷茫的地方,具体来说,审计实习让我通过在鉴证机构的工作视角、从审查财务漏洞的角度出发,有了很多审计的经验。这对于刚进入财务工作的我来说能够有更加尖锐和严谨的态度,站在公司经营的角度审慎地处理工作,但是越到后面也遇到了很多自己也不确定的部分,也是自己之前本科专业实习没有涉及到的更加实战以及会计准则更新的规范。而此时,同时在就读非全日制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印象很深的是在海大MPAcc项目就读期间,李教授的《审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恰恰帮助我补充了从前对于专业仍存在的盲点,所以在财务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会经常抓紧机会在课后和教授请教沟通,明白了很多从前可能还没有理解透彻、或当年更新的很多审计方面的合法合规,比如公司付款如何有更加完整、科学的付款流程,这都让我在后面的财务工作中更加内心有了一份笃定感。
现在想来,如果本科毕业后只是急着直接参加工作,也许会很容易发生:当领导的任务要求来了,希望马上交付工作,而忽视工作合理性的问题。而且在急忙中可能也意识不到或许自己手上的工作流程和方法是否经过专业学习的斟酌和思考,这个时候我更加觉得之前选择非全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除了知识的教授,学校老师在其他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支持与帮助。一次课上,同学们提出去临港校区看看的想法,老师随即大力支持,并及时与中心老师们用心策划,最终顺利安排了一次有趣的移动课堂,让我们体验到了在临港校区上课、餐厅就餐、智慧湖划龙舟等活动,整个过程的吃住行感觉回忆满满,临港校园非常大风景也很好,没有想到本科毕业后仍然有重新回到校园生活的时刻,这可能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体验卡了吧。
临港参加移动课堂&划龙舟体验
海大组织的其他课外活动也很丰富有趣,在读期间我主动竞选了上海海事大学校友船艇俱乐部的理事和财务工作,希望能够在校园期间增加更多难忘的体验、同时可能也是结识优秀校友的机会。比如,和校友一起策划、参加水上运动比赛的经历很有趣,也趁此机会学会了很多水上运动的技能。
成功竞选游艇俱乐部理事
学校还有为期一周的邮轮游学活动,由皇家加勒比邮轮“海洋光谱号”带我们体会属于我们“海事”的特色,游与学的结合也是收获满满,不仅在与校友的旅游中留下了宝贵的回忆,同时还有很丰富的专家讲座。除此之外学校还有跑步社团、沙漠徒步挑战赛等很多丰富的户外活动。
回忆满满的海大邮轮游学活动
海大研究生的整个就读期间各位老师都很认真地对待每一位同学,考虑到大家平时要工作,所以在方方面面都在尽力为我们提供方便,使我们的学习和工作能更加平衡。

  

03

✦ 难忘的论文经历

MEMORY

就读期间印象很深刻的还有就在课程结束后的论文工作。

开始的论文开题报告部分主要是完成选题、结构和论文工作的规划,正式的论文撰写在开题后进行,所以论文开题的阶段我并没有特别大的压力。

开题报告撰写的阶段,经过导师的沟通与建议和自己进行的文献研究,我选取了一个自己很感兴趣的题目,但忽视了选题陈旧的问题,所以硕士论文第一次开题没有通过。

开题结束后,虽然冷静地安慰自己这只算是个小波折,再修改就是了,可是对于开题失败的痛苦与挫败感又是十分真实的自然反应。但是我所有人生的阶段始终有一个底层的信念,就是相信没有问题不能被解决,所以其实在开题结束踏出教室后我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开始理性思考,现在在开题的时候趁早发现问题修改整个的论文主题,总比后面预答辩或者正式答辩论文都写完了才发现问题再重写要幸运多了,过程不愉快就不感受过程,因为我相信我一定可以顺利毕业。

所以后面沉下心来,先让自己放轻松,建立更加游刃有余的感受,然后根据第一次评审老师和导师的建议,换题目全部重新再来,重新开题后真的顺利通过了

但是评审老师也提了很多具体的意见,比如内容可以更加聚焦,后面在论文全文撰写的时候结合了这些建议,直到答辩通过都很顺利。

虽然光是每次修改的论文就存了数十版,回头想想第一次开题没通过的痛苦也没什么感觉了。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我总是有一种会主动模糊痛苦的能力,让我每次在任何情况都可以不陷入一种持续焦虑或者难受低落的痛苦中,而是在行动中建立新的结果。

在写完硕士论文后,打开电脑时无意中也翻看到自己的本科论文,对比硕士论文,本科的自己就像是完成了一个简答题,这也让我感到拿到这份硕士毕业证书沉甸甸的分量。

  

04

✦ 不设限,事情试着试着、就成了

MEMORY

一边工作一边读研是很好的形式,有条件的话特别建议读研期间多尝试几段工作,可以丰富自己对工作的认知,我就很羡慕大胆尝试了多类工作的同学。工作日上班周末上课需要自己规划好时间,这段经历帮助我不断强化自己的主体性,具体为主动做事、提前做规划的意识,这是以前不具备的,以前总是在被事情推着走,现在更多的是主动跟踪每件事情的进度,这种状态可以让自己的心态更稳

几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在上海的三年时间里从 25 岁前到了 25 岁后,最大的感受是件事情只要有几率,自己就能获得机会,没有问题不能被解决。我相信选择大于努力,我认为大多数事情都是这样,选择怎么做比做本身更重要,出发前首先要明确最佳路径。

我们处在当下的时势中,不管环境好坏我们可能都很难改变它,但我们年轻人自身仍然可以有无限的可能,不给自己设限,事情试着试着就成了


返回原图
/